close

古代殯葬文書:

《文心雕龍》在卷三歸納出與殯葬文書相關的文體有四類:「誄」、「哀」、「弔」、「碑」。

1.誄:或稱『誄辭』,是一種最為古老的哀悼文章,主要為亡者歌功頌德,如《墨子‧魯問》曰:『誄者,道死人之志也。』這是周代宗法制度為亡者追謚封號後,用來表彰亡者功德的宣讀文體。在周代,誄辭原本用來表彰君王與大夫生前的德性與事蹟,具正面道德教化,肯定君臣對國家的貢獻,此種謚號誄辭本不及於士,到了春秋時期,誄辭才及於士的階層。誄辭撰寫的目的是在對亡者的『選言錄行』,追懷其生前的言語與行為,積累其生時的德性而為之雅辭,也帶有著為亡者述說功德以求福報的作用。誄辭的文章前半段著重在「榮始」上,是在榮耀亡者生前的德行與功績,可以說是誄辭主要的撰寫目的。後半段著重在「哀終」上,傳達祭者對亡者的悲痛之情後半段並不是誄辭的重點,因此要求簡潔扼要,能『道其哀』即可,盡量地直述重點,不要佔文章太多篇幅。

2.哀:或稱『哀辭』,主要用以抒祭者內心的哀痛之情。早期的哀辭是專為不以壽終的亡者而作,用來遣詞以示哀情,後代衍生到對壽終亡者也可以致哀辭,大多是亡者的親友或門生舊故等人,基於對亡者的死亡所形成的悲痛,將心中的感念形之於文字,抄送亡者的家屬或友人,以表示哀悼痛惜之情。哀辭的對象大多是就周遭親友有感而發的抒情之作,是為情而造文,貴在質樸無華的文字來真誠地表達對亡者的哀思之情。哀辭在於傳達與紓解人們悲痛的心,以文來療傷止痛,重視的是心靈之間的相互感通,達到文來引泣的作用。

3.弔:在此處指的是『弔文』,為親友們弔祭時所宣讀的文章。可細分為『弔文』與『唁文』兩種。文是專為死者的追悼與憑弔文是用來安慰喪家。弔文在內容上,是著重在祭者對亡者生前德性與事功的理解與追述上,雖然是以韻文的方式來表達,卻不宜過於華麗,是發自內心的自然情懷與哀思,流露出傷感的悲愴氣氛。弔文的撰寫原則在於[「哀而有正」,在哀慟中仍需依正道來敘述亡者的品行,避免因華麗的文辭而淡化了原有情感與理智。弔文不拘限於悼念親朋故舊,也可以採追慰的方式來憑弔古人。 ]

4.碑:或稱為『碑文』,歸類為墓碑體或碑傳體,包含有墓志銘、墓碑文、墓謁文、墓表、碑陰文等,是書刻於墓碑的碑文,或稱墓志、墓記等,大約起於先秦,歷經秦漢,盛行於魏晉南北朝。墓碑是指埋入土中,或立於墓前或墓後的石碑,為了表彰亡者的功德事蹟,刻文於其上,形成碑文,以墓志銘最為流行。碑文與誄文的性質相接近,是為了使亡者的名聲得以永世長傳。銘文在寫作上也不宜濫情,要求文能簡而不煩,質而不華,著重在嚴整平實與清雅明白,能平鋪直述而無一句贅語,間或白描淡敘亡者家屬的哀情。銘文以『自然而至』為佳,重視與亡者相交通的真實情感。

當代殯葬文書的體類包括:1.奠文、祭文;2.生平傳略; 3弔文、唁文、輓額、輓軸、輓幛、輓聯; 4.謝帖、謝啟、答謝詞、默哀文; 5.示喪、魂帛、魂幡、碑文、銘文

當代殯葬文書將『誄』、『哀』、『弔』、『碑』等對亡者的悼念的文章,簡稱為『奠文』或『祭文』。

「奠文」與「祭文」的用法其實不同,但現代人因兩者格式相似,多以『祭文』來統稱之,未再作詳細的區分,造成在奠禮時也有將弔詞稱為祭文者,已是相當普遍的現象。

奠文:指在奠禮中憑弔亡者的追思文章,俗稱『弔詞』。可分為家奠文與公奠文,「家奠文」是家屬在家奠禮中表述的追思與感懷的文章,「公奠文」是親朋好友或機關團體在公奠禮中悼念與懷念的文章。

祭文:指葬禮後舉行祭典時誦讀的追思文章,會稱『悼詞』。

生平傳略:是一種傳狀體的文章,類似墓志銘的志書,將亡者一生的行誼作簡略的概述,將其基本的人生歷程公告於眾

弔文:前往哀家悼祭時,在靈前誦讀哀弔文詞,但現在已較少見,大多僅在奠禮時才朗讀奠文。

唁文:在外地或相距較遠的人獲知亡者死訊時,利用書信或電報給喪家的弔喪文字。

輓額、輓軸、輓幛、輓聯:表彰類的弔品,懸掛在靈堂供人們景仰與追悼的弔品,以文字書寫在宣紙或白布上,來表彰亡者的生命典範與人格素養,是帶有著嘉勉與讚頌的作用。將嘉勉的文字書寫在宣紙上。

輓額:用框加以裱裝,懸於靈堂之上方。

輓軸:不加框而可以直接捲起來或折疊的。

輓幛:是用六尺長四尺寬綢緞布,上書輓詞,大多為機關、公司、社團等所致送。

輓聯:古代輓歌的變體之作,用來哀悼亡者的聯語,是採對聯的文學形式書寫在白布上,此白布大約寬一尺半,長為八尺多。

謝帖:喪家接受奠儀與奠品後,撰寫來向親友答謝用帖。過去是直接書寫在黃紙或白紙上,現多採用已製作的印刷品,僅需將致贈者的姓名及物品填上即可。

謝啟:出殯後,以公開殯葬文書,來向參與弔祭的親朋好友來表達申謝之意,現大多採統一印刷方式。

答謝詞:或稱為『感謝詞』,是喪家對前來參加奠禮的親朋好友表達誠心的謝意,一般是由家族口才較佳者當場答謝,為了避免怯場或一時難以表達,有的會是先訴諸於文字,也成為當代殯葬文書的一種文體。

默哀文:用以悼念亡者與回謝親友,大多由奠禮司儀以哀傷的語調來低聲朗誦,著重在亡者的哀悼與懷念上。

示喪:喪事發生時要在門口貼上「示喪」文書,昔日都是當場以毛筆書寫在白紙或白布上,現多採為印刷好字樣。主要分為「嚴制」、「慈制」、「喪中」。「嚴制」用於家中輩分最高男性逝世,「慈制」用於家中輩分最高的女性逝世,「喪中」是指家中尚有長輩在的晚輩逝世。

魂帛、魂幡、碑文、銘文等當代文書,性質上較為接近,僅做為亡者魂位的標誌,與傳統的碑文、銘文在體例上是大不相同。

魂帛(靈位牌),專屬亡者合爐前的臨時牌位,是做為靈堂弔祭的主要對象。

魂幡(招魂幡),是殯葬過程中用來招請亡魂,以白布製成,書寫亡者姓名及生卒日期,以及祝禱文。

碑文是指墓碑上所寫的文字,由於當代人逐漸接納火化進塔的葬式,在骨灰罐上也要刻上與碑文相近的銘文。

祭十二郎文、祭妹文:散文體

*家屬以文字詳述死者之世系、名字、裡籍、學歷、經歷、嘉言、善行、事功、學術、病情、年壽等,以告親友作為撰寫輓額、行狀、奠文或弔詞之文章稱之為哀啟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咕咕愛囉嗦 的頭像
    咕咕愛囉嗦

    咕咕愛囉唆

    咕咕愛囉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